七尺是多少米男儿

时间:2024-11-01 09:57:19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中国古代度量衡名称多,早期制式多样,后期又有几次改制,是个挺复杂的体系,因此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别下面一起来来看看七尺是多少米男儿。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1

七尺的高度

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最初指的是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在古代通常用七尺来形容男人的身高,大约在1.7米左右。七尺男儿大约是1.7米左右。其中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最初指的是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在我国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长度也会略有不同。

尺的不同长度

而在我国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长度也会略有不同,比如在周朝和秦朝一尺大约是23.1厘米,汉代是21.35到23.75厘米,南朝是25.8厘米,北魏是30.9厘米,隋朝是29.6厘米,唐朝是30.7厘米。

  

“七尺男儿”这一形象,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秦代与战国年代相近,所以按照秦尺标准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大约就是一米六几!而且这样的推断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当时男性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六八,而女性的平均身高则是一米五二。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有自信的,只要有个一米七,三国之前都是妥妥的七尺男儿!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2

1.8米左右

七尺男儿的说法出自南北朝时期。《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按照当时南朝的换算,大概在1.8米左右。这个身高是当时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

而以后历朝所说的“七尺男儿”,代表的并不是准数,而只是代表成年男性。

首先先来看一组数据,了解各个朝代的.一尺,到底相当于今天的多长!

朝代 /换算尺数/ 长度(cm)

秦时:23.1/ 8 /184.8

西汉:23.75/ 8 /190

东汉:21.35/ 8 /170.8

三国:23.3/ 8/ 186.4

南朝:25.8/ 8 /206.4

北魏:30.9 /8/ 247.2

隋代:29.6 /8 /236.8

唐代:30.7 /8/ 245.6

宋元时:31.68 /8/ 253.44

明清时:31.1/ 8 /248.8

  

按照这个换算,关羽的身长九尺,大概就是209厘米;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大概就是175厘米。其他人物大家可以按上表换算一下。

古人为什么比现代人高?

以秦代为例,陕西省对出土的三千具男性骨骼进行测量,得出的平均身高是170—180。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人年纪大了,骨骼是会退化变矮的,壮年时身高一般要高10厘米。也就是说,秦代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80—190。

请大家不要忽略了,决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遗传、饮食,还有就是空气中的含氧量。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氧气对于生物体型来说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古代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比现在高出很多。

我们平时所说的七尺男儿,出现在哪个朝代,又有多高呢?

七尺男儿的说法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按照当时南朝的换算,大概相当于180厘米。这个身高应该就是,当时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而以后历朝所说的“七尺男儿”,代表的并不是准数,而只是代表成年男性。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3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

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秦汉以前诸侯割据,度量衡其实是比较混乱的。像商代:1尺=10寸=100分=15.8厘米;而战国则是1丈=10尺=100寸=1000分=231厘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度量衡,即1 尺=23厘米,1升=200毫升,1 斤=250克。

《汉书艺文志七发》中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的“尺”,通过换算,我们知道这龙门桐树高达2300厘米,极言树之高。

秦汉以后,度量衡的单位量值有所增加,从秦朝1尺等于23.1厘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24.2厘米及29.6厘米,唐代达到最高值1尺=36厘米,此后开始下降,在32厘米和35.5厘米之间摆动。大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对下列数据单位进行换算:“危楼高百尺”“瀚海阑干百丈冰”“径寸之木”。

我们现在用的“里”“步”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之后,六尺一步,300步为一里。由此推算,周秦汉时期,一里大致相当于415.8米,清光绪年间,一里=576米;1929年以后,一里=500米。同学们可以推算一下下面句子中所提数据的具体长度:

王安石《游宝禅山游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二、量

中国古代容积单位,先秦时期有钟、釜、斛、斗、升、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标准,将容积单位规定为斛、斗、升三种,1斛=10斗;1斗=10升。秦代的1升约相当于今天的200毫升。

汉代的容积单位又多了合、龠两种,其换算关系为: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这时的1升也相当于今天200毫升左右。隋唐时期,升有大小之分,小升仍相当于今天的200毫升左右,大升相当于今天的600毫升左右。

《礼记杂记》:“朝服十五升。”十五升就是3000毫升。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斗”是古代容积单位,1斗=10升,相当于2000毫升,值十千钱,这句话形容酒美价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斗”是说才饮一斗即2000毫升酒就能写出百篇诗,写李白不但酒兴豪,而且文思敏捷。

沈括《梦溪笔谈》:“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后来改为五斗。上句意为两斛米可以酿酒六斛六斗。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四升为一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豆”“钟”都是古代的容积单位。

  

三、衡

《汉书艺文志七发》“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中的“镒”,是秦汉时期的重量单位,1镒=24两,1斤=16两,1镒相当于现在的.375克,千镒自然是说赛马赌注非常大。当然,这两句都是夸张的说法。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中的“钧”,也是秦汉时候的重量单位,1钧=30斤,约相当于今天的7500克。用一根头发,来系7500克×1000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我们现在所说的“千钧一发”就是这个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中说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这里指4钧,即4×30×250克,是说千里马的食量极大。

上文中提到的“镒”“钧”“石”包括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的“斤”“两”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此外还有“铢”“锱”等。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我们学习古汉语,碰到这些含有度量衡单位的句子,一般直译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大家能够真正了解这些度量衡单位的话,一定可以对古汉语知识了解得更为详尽透彻。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也远不止以上所谈及的这些,要想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古汉语知识,还需要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七尺是多少米男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