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4-05-04 21:39:16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无声告白》(原版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本长篇小说,伍绮诗的处女作,耗时六年,20xx年最佳图书。这些信息是看完全书后就不自禁的搜索书名看到的,热议加好评,搜到的内容几乎都是这类的。

这本书是在农历06.18收到的,也就是暑假期间,我生日那天,一个很好的朋友精心准备的礼物。

读完后,打心底里想一定要好好珍藏这本书,说朋友之间的意义是有点俗的,为的也是这本书,内容的朴素和深意,很现实,反映社会常态,身边或是自己也都是有着相似的点,让人不会因为主人公的死而特别的痛心,也不会为其父母的伤心而难过或同情,有的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观。小说的每一部分作者的用心都是可见的。

读完《无声告白》的有感而发就是想说:我们看起来都很好,心里却藏了很多。然后现在想起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关系,就是现在的感觉。

《无声告白》,刚看书名,我第一印象是这是男女爱情的吧!(我跟舍友说书名,他们第一反应也说是男女之间的故事)当然一看到这个书名自己就在脑袋里想好多种可能有的“无声告白”的方式,看完书再想,自己好傻,想的好简单。

自己读书的速度是很慢的,所以读完整本书花了几天时间。收到的时候就是很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要送这本书给我,里面承载了什么?之后每一天都是急不可待的去读,原因是内容真就是给我吸引住了。

书的开始一章便直接写出整个故事的结果,“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除了她的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早晨家里所有的生活还象平常一样,父亲准备上班,妈妈准备早饭,哥哥,妹妹准备吃饭上学,一家人都在等莉迪亚。

初读整个故事,作者在时间上的安排会让人感觉有些乱,开始就结果的倒叙,中间很多插叙补充,我所说的乱不是差的意思,初读的感觉。每一章节在时间上跨度很大,然而每一章和前后章节都是不可分的,也是整个故事不可缺少的。每一处都举足轻重,每一处也都可能是下一个情节的伏笔,没有闲笔(感觉自己这几句就是废话)。我这单纯的来叙述故事的梗概是难以道出其中打动人心的地方的。就像这句网评:“头一次,我想向他人介绍这本书的好,却又觉得一切的语言都是失色的。”

书中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痛楚,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被动的生活,悲伤的结局也是一家人共同使然的结果。书中明白的介绍到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却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的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普通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力争上游,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有个哥哥,有个妹妹,而三兄妹中,仅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她爱父母,但这份爱太沉重,沉重到她已经负担不起,沉重到因爱生怨,因怨生恨。这些期望与爱逐渐变成了她的负担,当哥哥即将奔赴大学,当她发现家庭越来越多的秘密,莉迪亚以与邻家男孩厮混作为放松自己、回复家人的手段,然而邻家男孩又另有秘密……最后一根精神稻草,压倒了莉迪亚,最终她选择了的离去。

父母错位偏执的爱,造成了这对孩子永久伤害的“无声告白”。母亲玛丽琳的希望止于结婚生子的那一刻,有了家庭的羁绊,所有的梦想、才华都将落幕,玛丽琳想延续自己的希望,将一切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渴望社会认同,他不想孩子重蹈他的覆辙,少时的经历,让他对“种族偏见”带来的痛楚记忆犹深。

莉迪亚死去的前一天,所有事情都和往常一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爱。

全书最终以温暖的笔墨结尾,仿佛满天乌云在爱的力量下已然散尽,然而悲剧的症结并未打开,那片刻的温存怕也是昙花一现。

《无声告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她写出了很多人心中难以言说的隐痛。我们不能正真认真的去做自己,一生都围绕着他人的需求而奔忙。当我们习惯了戴着面具、遮掩内心,习惯了、学会了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命运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的走自己想的路了。

作者的在故事所寄托的思想肯定是参不透的。两个主要思想的流向是:父母的错爱和“最熟悉的陌生人”,其他的也还有很多。自己感触最深的也是这两种,还有一个是一个人内心永远是一个人。当然,这些问题即使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没人去打破,生活还是该怎样就怎样。能说父母的爱是错的?让你对父母敞开心扉,就真的可以什么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又懂什么,怎么可能清,他们只不过没有带上感情去看待发生在自己以外的事情,而已。

想以书的封面句子结尾:我们终此一身,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2

看完《无声告白》后,脑海里面一直围绕着莉迪亚、玛丽琳、詹姆斯·李、内斯、杰克、汉娜……还有他们压抑痛苦的生活。

书中开头便写到了莉迪亚的死,一步一步推断着这个女孩的死亡真相,不得不说,每一步都震撼人心,为着这些挣扎的人而悲伤。

刚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自卑的,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詹姆斯不愿交际,害怕人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学校的工人,害怕人们异样的眼光;就像玛丽琳不愿意遵循母亲的轨道而行,自己去探寻新的路――医生,却在那条路上踽踽独行;就像莉迪亚不喜欢当医生却为了讨母亲欢心而努力学习,最后把自己困在孤岛;就像汉娜从小就会看人脸色,总把自己藏到角落里。

可是到后面,我看到的是家庭和社会。詹姆斯·李和玛丽琳把自己青年的遗憾与希望全部寄托到他们最爱的女儿――莉迪亚身上。

即使莉迪亚还小,她还是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情绪,每个孩子都是敏感的,她们有许多害怕的事情,害怕父母不开心,害怕父母不再爱她。然而,当问父母时,每一位父母都会自豪的说我有多么多么爱我的儿女。是啊,我们知道父母是真心爱自己的儿女的。殊不知,有时候,那份爱又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玛丽琳希望莉迪亚当医生,从女儿5岁时就开始谋划,让女儿学这学那,每次生日都送一大堆书,那些书都是玛丽琳自己想看的,什么《科学界的先驱》、《基础理学》都不是莉迪亚想要的礼物。每一次送的时候都说我觉得你会喜欢……

当父亲送给莉迪亚《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时说,我认为你会需要的,莉迪亚假装很开心,对爸爸说“是的”。女儿不知道父亲在她的年纪的时候希望获得这样一本书,能交几个朋友,越多越好。父亲不知道女儿只是想要一个项链。

在莉迪亚16岁的时候,父亲送了一条项链,她以为父亲终于懂得她需要什么了,父亲却在这时候说:“我知道今年你压力很大, ……此处隐藏22629个字……梦并不长久,突然一个转弯,事件走向了悲剧。哥哥即将去名校读大学了,大女儿千方百计地默默暗中组织,就是不想独自负担这种痛苦,也不想哥哥离开自己,从此一个人面对外界的所有。阴错阳差,哥哥内斯还是受到了录取通知书,为了梦想一定要去。妹妹在和唯一的“坏孩子”杰克也是邻居做朋友时,误以为会拥有爱情,结果邻居喜欢的是哥哥。连最后的朋友也没有了,大女儿选择了一个逃避的方式,摆脱苦痛。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初衷是好的,但对大女儿莉迪亚内心的关怀还是少了点,心灵的沟通比期待更重要,小女儿在默默成长过程中见证了这一切,缺乏过度关爱也缺乏过度期待,得以自由自在成长。如果悲剧的发生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内在的不足,找出潜藏在深层的暗流涌动,及时打开心结,那这悲剧的意义也得以彰显。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己,不是吗?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种族性别年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消极面对和逃避是没有用的。泪水只能成为发泄,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大女儿提前告知自己没法满足期望,几乎没有朋友,没法也不想独自肩负心理压力,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无法忘怀的,不仅仅是一顿家乡饭菜,更是家乡饭菜炖炒过程中包含的温暖亲情;无法告别的,不仅仅是一件特色旗袍,更是旗袍缝制过程中蕴含的浓郁家味;无法离去的,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地图中展现的世界的另一边流蜜的故土。希望我们能不留遗憾,打开心结,何种境遇下都永葆初心,释放天性。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知如今的你身处何方,也不知你是否回到家乡。不管你在哪,不妨看看这本书,让思绪飘飞在冬夜。作者:李洁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

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