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阻击儿童耳聋的杀手

时间:2024-11-05 08:00:15
怎样阻击儿童耳聋的杀手

杀手1 药物中毒

研究表明,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

的药物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龙霉素、多粘菌素b、奎宁、阿斯匹林等。

阻击策略 药物致聋是可以预防的。母亲在孕期(特别是3个月内)应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对有药物致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用药时尤应谨慎,如非用不可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禁止对儿童使用对听神经损害严重的药物,如新霉素对内耳毒性最大,使用后可引起双耳感音神经性聋;链霉素硫酸盐与双氢链霉素,前者损伤前庭器官,后者破坏耳蜗器官。必须使用某些致聋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

杀手2 掏耳

当孩子叫嚷耳朵痒时,有些父母会信手取来发夹、短木棒、毛线针等物,甚至直接用手指甲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掏挖。这时,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他人碰撞,极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处的薄薄的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仅引起耳痛、出血,而且还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让细菌乘虚而入,引起感染。要知道鼓膜参与声音传导,若鼓膜穿孔会直接影响儿童听力。

阻击策略 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屑黏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

tips掏耳注意

1.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耳屎可自行出来;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即可;

3.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一周两次;

4.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杀手3 中耳炎

由于耳咽管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幼儿在伤风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恶心、呕吐时,常常会引起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中耳腔内脓液不断增多时,孩子会因耳痛加剧而大哭,中耳腔内脓液增多的压力也会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如果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鼓膜不断遭到破坏,穿孔越来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阻击策略

1.预防感冒 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2.正确擤鼻涕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3.坐姿哺乳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4.避免呛水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避免外伤 外伤容易导致鼓膜穿孔,这时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怎样阻击儿童耳聋的杀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